江西上饶铅山县葛仙山葛仙祠官方网站  

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赣(2023)0000139 

文章
  • 文章
搜索
首页 >> 灵宝文化 >>灵宝文化 >> 灵宝派的历史传承脉络
详细内容

灵宝派的历史传承脉络

灵宝派是道教符箓三大派之一,奉葛玄为祖师,以閤皂山为本山,传承以《灵宝经》为首的经教体系。宋元以来,閤皂山灵宝宗坛与江西龙虎山正一宗坛、江苏茅山上清宗坛并称为道教符箓三大宗坛。

10001.jpg

江西閤皂山大万寿崇真宫

灵宝派向来以济世度人为宗旨,认为不应只求个人成仙,还要行善修德,普度众生,属于大乘道法。因此特别重视斋醮科仪,认为“斋直是求道之本”,在道教中素有“天下科仪出灵宝”之说。

历史上,灵宝派形成于南北朝时期,以传授洞玄灵宝部经而得名。魏晋时期,由于皇室对道教活动的限制,天师道的发展暂时停滞。但是社会上的一些散落各地的天师道教徒仍然十分活跃,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道派。

10002(1).jpg

汉灵帝光和二年,太极真人徐来勒奉太上道祖之命,授葛玄祖师《洞玄大洞灵宝经》《上清斋法二等并三录七品斋法》《劝戒法轮经》《无量通玄转神入定》等道经,为古灵宝派的建立提供了经典和法脉传承基础。后来,葛玄祖师在吴国遇到了庐江道士左慈,得授《太清九鼎金液丹经》《三元真一妙经》养生练气功法和治病驱邪等秘法,刻苦修行之后“五通具足,化道无方”。因此,葛玄祖师得仙真传授真经是灵宝派开宗立派之本,师从左慈学习丹道方术则是安身立命、修行济世之本,此后葛仙翁四处游历,遍访名山大川,路遇精邪鬼怪皆以道法诛之。

《云笈七签》卷三《灵宝略记》记载:孝先凡所受经二十三卷,并《语禀》、《请问》十卷,合三十三卷。孝先传郑思远,又传兄太子少傅海安君字孝爰,孝爰付子护军悌,悌即抱朴子之父。抱朴从郑君盟,郑君授抱朴,于罗浮山去世,以付兄子海安君。至从孙巢甫,以隆安之末传道士任延庆、徐灵期等。世世录传,支流分散,孳孕非一。

因此,我们可以得知灵宝派早期的传承系谱为:葛玄传郑思远,葛玄又传海安君,郑思远传葛洪,后传葛巢甫,葛巢甫传任延庆,任延庆传徐灵期。在这一支的传承系谱外,葛玄同时还传给兄长葛孝爰,葛孝爰又传子葛悌,葛悌就是葛洪的父亲,这是葛氏家族祖孙三代间的传承,因此也被称为“葛氏道”。

《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》记载:“太极左仙公葛真人讳玄,字孝先。于天台山授弟子郑思远。……思远于马迹山中授葛洪,洪乃葛仙公之从孙,号抱朴子,著内外书典。”“内外书典”是指葛洪撰写的《抱朴子内篇》《抱朴子外篇》。《内篇》二十卷,代表了魏晋神仙道教理论的最高水平;《外篇》五十卷,则是探讨社会兴亡治乱的重要著作。

郑思远以后几代的传承,在道经中多有记载。第二代郑思远传第三代葛洪,史称葛洪从“郑思远传受上清三洞、灵宝中盟诸阶秘箓,九丹指要。后携妻子登罗浮山,立坛昭谢天地,服饵大丹,举室升仙,果符仙公先知之征矣。”葛洪的从孙葛巢甫是编撰灵宝经的重要人物。葛巢甫在东晋时传授道士任延庆、徐灵期。据《南岳小录》、《南岳总胜集》、《南岳九真人传》,徐灵期曾在南岳衡山建衡岳观,于刘宋元徽二年九月九日,在南岳上清宫白日升举。

刘宋时期的道士陆修静是灵宝道经的集大成者,也是道教三洞四辅经教体系的创立者。他自称“三洞弟子”,是南朝道教革新的关键人物。史称陆修静“祖述三张,弘衍二葛”,南朝的一些高门士族,都纷纷接受他传度的灵宝法箓。陆修静在刘宋元嘉十四年,撰写《灵宝经目序》,灵宝道经已自成一体。经陆修静的弘扬,“灵宝之教,大行于世”。陆修静奠定了灵宝斋仪的主导地位,灵宝斋法从此风行于世。此后的道教科仪经典,所载斋法皆以灵宝为宗,甚至有“非灵宝不可以度人”的说法。

10003(1).jpg

灵宝派以科仪闻名于世,更有“天下科仪出灵宝”之说。唐代高道张万福、杜光庭等人大多是三洞兼修。宋代以后上清、正一、灵宝各立宗坛,形成三山符箓,并得到了朝廷认可。灵宝派的传承有两大基地,一是浙江桐柏山,二是江西閤皂山。桐柏山一脉由司马承祯一系传承下来,受上清派影响较大,后来称为东华派。閤皂山道观在唐代并不太显耀,入宋以后,逐渐受到朝廷重视,香火兴盛,宫观屡次修建,建立灵宝宗坛,得到朝廷赐予的授箓“元始万神”铜印。入元后,閤皂山仍有相当地位,宫观建设不次于宋代。

北宋政和八年朝廷赐给授箓铜印,淳祐赐给授箓铜版,元朝廷也基本认可其授箓,道士李宗师每年在閤皂山八景玄坛传箓,还得到朝廷褒奖。元大德八年 (1304),元成宗以道教法箓源出张天师,为了统一江南各派道教,特命龙虎山张天师统领三山符箓,从此江南茅山的上清法箓,江西閤皂山的灵宝法箓,都归于龙虎山张天师的正一法箓之下。明代以后,閤皂山灵宝派逐渐衰落。

10004(1).jpg

閤皂山的道士源自南北朝时期,一直到清代,閤皂山宗派传承延绵不断。从南宋嘉定七年第四十代到洪武十七年五十代,洪武二十七年五十一代,雍正十二年七十三代,五百二十年传了三十三代,平均约十六年一代。


葛仙山葛仙

官方微信公众号

江西省道教协会

微信公众号

閤皂山大万寿崇真宫

微信公众号

江西民族宗教

微信公众号

seo 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