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道家思想并不是消极避世的有一些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消极避世,因为他们认为道家提倡“清静无为”,而这些思想正是出自道家自身重量级的经典《道德经》。‘无为’被认为是不作为的意思,‘清静’被认为是消极的避世修行,真的是这样简单吗? 此外更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:“道家也持自然之天的观念,但道家的天人关系中,人对待自然是完全顺从、消极无为的,并且要求人最终回归到自然状态,这就从某种意义上泯灭了人作为宇宙灵长的价值和意义”。这种想法真的是道家思想的精髓? 道家的思想真的是消极的吗? 其实不然,道家的思想不仅不消极而且是充满着对于出入世间的大智慧。 纵观历史,历代改朝换代的时候,往往有道家的人物出现利世济民,匡扶天下。如,商汤时期的宰相伊尹、汉代的张良、唐代的袁天罡、宋元时期的一代高道丘处机劝成吉思汗止杀,明代的刘伯温等。 为什么乱世用“道家”思想?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讲述: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,要讲儒、释、道三家,也就变成三个大店。 佛学像百货店,里面百货杂陈,样样俱全,有钱有时间,就可去逛逛。逛了买东西也可,不买东西也可,根本不去逛也可以,但是社会需要它。 道家则像药店,不生病可以不去,生了病则非去不可。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,要想拨乱反正,就非研究道家不可。道家思想,包括了兵家、纵横家的思想,乃至天文、地理、医药等等无所不包,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,非去这个药店不可。 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,是天天要吃的, “五四运动”的时候,药店不打,百货店也不打,偏要把粮食店打倒。打倒了粮食店,我们中国人不吃饭,只吃洋面包,这是我们不习惯的,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。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,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,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,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,因此我们要研究 四书。 正如南老所说,道家就像药店,不生病可以不去,生了病则非去不可。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,要想拨乱反正,就非研究道家不可。 文景之治采用黄老之学 首先“黄老之学”指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学问。 《道德经》云:道常无为,而无不为。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化。化而欲作,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。无名之朴,亦将不欲,不欲以静,天下将自定。 《道德经》又云:民之饥,以其上食税之多,是以饥。民之难治,以其上有为,是以难治。民之轻死,以其求生之厚,是以轻死。夫唯无以生为者,是贤于贵生。 《道德经》中的这种思想不是消极的,而是站在问题的最根源处看待问题,天下大乱时期必然最根源的是人心欲望贪婪的导致的,尤其是诸侯的最高统治者想不断的扩张,称王称霸导致的。侯王能够减少自己的欲望,黎民百姓就不用受到种种磨难。 西汉初年,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战争,社会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,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很脆弱,百废待兴。而且秦朝实行的严苛峻具法仍余威善存,民间百姓人心惶惶,综合这两方面的原因,统治者要想管理好这个国家,则必须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统一的局面。这个统一不是表面上国家统一,还包括经济,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。因此高祖刘邦决定采取黄老之学,实行无为而治,与民休养生息。而这一思想,在文帝和景帝时期得到了最好的运用。 黄老之学在“文景之治”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 一是利用“无为而治”的思想巩固皇权,汉文帝在国家的管理上很少去干预社会生活,只是管理国家的大体事务。 二是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,劝课农桑,减轻农民税赋,鼓励农业的生产和发展,反之加重商人的税赋,以保证国务的税收收入。 三是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,这是黄老学说在文景之治中最重要的体现。西汉的社会生产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的恢复和发展,国家能够稳定的积累财富,与实行黄老常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。 可见道家的“清静无为”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在问题根源处下功夫,以社会来讲,要领导、统治者减少自己个人的私欲,比如为了个人之私、集团利益发动战争、为了个人大兴土木、为了个人不断提高赋税,侯王减少自己个人的私欲,这样黎民百姓才能安居乐业。以个人来讲,要我们自身减少非必要的欲望,保养自己的精气神,这样才有益于我们的身体。因为“道”是万物的根源,道常无为而无不为,道的本性是被动的无为,育化万物却不为主,如同天上的太阳,重来不自认为有功,正是因为能够顺应万物本然的发展规律,慢慢一切就会恢复自然的秩序。 无为,不是不作为,实际上是最高的作为,意味着非主观的顺势而为。 比如,社会在发展,时代在进步,一个国家绝对不能保守自封,好像什么都不做,社会就会安定、老百姓就会自化,天下将会自定,其实历史告诉我们,这是大错特错的。 刚好相反,无为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。 武王伐纣并不是什么都不做,天下就会太平,而是顺应民意,拨乱反正,显然其中有很大的作为。 再如如今,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,国家需要建设高铁、飞机场、发展军事保卫国家,以致于国家的繁荣富强、国泰民安显然是经过一番大作为,只不过是顺应了时代和民意。 另一方面,国家实行和平发展,共商共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、广泛地听取人民的心声,这种顺势而为,以人类集体利益出发的思想怎么会消极。 仔细阅读《道德经》可知,《道德经》不仅讲的是个人修身的智慧,而包含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、出入世间智慧的精髓,因为个人的修身和治国的道理是一样的,这种智慧和消极有什么关系! 道家也非主张避世修行 司马迁《史记•老庄申韩列传》提到:老子,隐君子也。道家似乎不关心世事,隐于世外,道家也不乏隐世修行之士,这个能说明道家就是避世的吗? 文中又提到“孔子问礼于老子”的故事: 孔子适周,将问礼于老子。老子曰:“子所言者,其人与骨皆已朽矣,独其言在耳。且君子得其时则驾,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。吾闻之,良贾深藏若虚,君子盛德,容貌若愚。去子之骄气与多欲,态色与淫志,是皆无益于子之身。吾所以告子,若是而已。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,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。这里说的很清楚,在生不逢时的时候就蓬累而行 ,而生逢其时的时候就要为老百姓有所作为,因此不能只片面地说道家就是避世的。此外,避世修行也是修身、升华自我的一种途径,十年寒窗也是为了日后做准备,当然真正的清静不是深山中才有,而是要内心的清静,因此历代也有很多在红尘修行的人,每个人的想法不同而已。 道家的智慧包括出入世间的智慧,比如,以为官为例,一些人认为道家反对入朝为官,其实不然,道家如果反对为官,为什么在社会动荡的年代会有道家高人,身居像宰相这样的高位,入世利世济民呢?其反对的只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忘记了自己本职,贪赃枉法,沉迷于官场权谋斗争之中。如同行医治病是医生的天职,治病显然可以获得金钱,但不能为了获得金钱而行医,两者全然不同。历史上道家不乏医术高超、德行高尚之士,古人云,不为良相则为良医。《道德经》云:功成,名遂,身退,天之道也!社会当中很少有像张良一样功成身退之人,因为他们不懂得天道是无为、不为主、不居功的道理。因此道家并非主张避世修行,而是要看时机,看发心。 最后《道德经》云: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心为心。 也就是说,一个圣人没有自己的想法,一切以老百姓的想法为出发点,听老百姓的心声,这句话用今天翻译,和我党的宗旨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同一个道理 ,这样的道家思想会消极吗? 图片来自网络,侵删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