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道教人物之河上公|一位连汉文帝都十分钦佩,向他学习的神仙原文:河上公,莫知其姓名也,亦号河上丈人。 翻译:河上公,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,其亦号河上丈人。 原文:汉文帝时,结草为庐,于河之滨 翻译:汉文帝时,他在河边结草为庐。 原文:常读老子《道德经》,文帝好老子之言,诏命诸王公大臣州牧二千石朝直众官,皆令诵之。有所不解者数句,时天下莫能通者。 翻译:河上公喜欢阅读老子的《道德经》而汉文帝对老子的《道德经》推崇备至,不仅自己熟读它,还要求王公大臣们都得诵读。尽管汉文帝在《道德经》上下了不少功夫,可还是有些地方难以弄明白,也没有高人可给予指点。 原文:闻侍郎裴楷说河上公读《老子》,乃遣使资所不了义问之。 翻译:后来,文帝听侍郎裴楷说,河上公精通《道德经》的精髓,就派人前去拜访请教自己不明白的地方。 原文:公曰:道尊德贵,非可逼问也。文帝即驾从诣之,帝曰: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,域中四大,王居其一也。子虽有道,犹朕民也,不能自屈,何乃高乎?朕足使人富贵贫贱。 翻译:河上公对文帝派的使者说:“道尊德贵,这么严肃的事情怎么能通过别人来代问呢?”于是文帝驾临河上公的河边小茅屋,亲自向河上公请教。尽管如此,文帝仍心有不甘,就对河上公说:“《诗经》上讲过,普天之下,哪一片土地不是我君王的;四海之内,谁人不是我的臣民?老子也说过:‘道大、天大、地大、王亦大。’君王属於这‘四大’之一。你即使有道行,可还不是我的子民吗?为何这么自高自大,将君王不放在眼里呢?” 原文:须臾河上公即批掌坐跃,冉冉在虚空中,如云之升,去地百余丈,而止于玄虚。 翻译:河上公听完文帝的质问,就拍着掌坐著,一下子腾空而起,稳稳地悬在空中,离地有几丈之高。 原文:良久,倪而答曰:“今上不至天,中不累人,下不居地,何民之有,陛下焉能使予富贵贫贱乎?” 翻译:河上公俯身向仰视他的汉文帝说:“我上不着天,下不着地,中又不为人所累,怎么能算是你的臣民呢?” 原文:帝乃悟,知是神人。方下辇,稽首礼谢曰:朕以不德,忝统先业,才不任大,忧于不堪。虽治世事,而心敬道德,直以暗昧,多所不了,惟蒙道君宏愍,有以济之,则幽夕睹太阳之光曜。 翻译:听罢河上公的话,文帝心知已遇到高人,马上下车向河上公跪拜说:“我实在是无德无才,承蒙祖上福荫,才继承了帝业。我才疏学浅,深忧难堪重任。虽然我忙于治理世事,可我一心向道,由于我的愚钝无知,难以明了经书的真义,只是蒙受道君大悲悯之心传下《道德经》以济世,这就好像昏暗的时候看到了太阳一样。 原文:河上公即授素书《老子章句》二卷,谓帝曰:“熟研此,则所疑自解。予注是经以来,七千余年凡传三人,连子四矣,勿传非人。” 翻译:河上公见文帝一片诚心,就将两卷经书授与文帝,并对文帝说:“回去后,好好研读这两卷经书,你所有的疑问都会迎刃而解。这两卷注解道经的著作,只传了三个人,你现在是第四个,切记,万不可显示与他人。” 原文:文帝跪受经,言毕失所在。一云起雾而去。今有河上公庙在陕府之北,并文帝望仙台遗边存焉。 翻译:说罢,河上公就在原地消失了。须臾之间,云雾迷茫,天地一片昏暗。文帝心晓,今日遇见了神人,异常珍惜这两卷经书,从此更是手不释卷,精心钻研《道德经》。如今在陕西的北面有个河上公庙,而且在河上公庙有个望仙台。 本文出自:元·赵道一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卷十二 |